<
11kzd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国师 > 大明国师 第5节
    朱棣甚至没有跟道衍明说过,自己定下的“和平削藩,供养宗室”的藩王制度,其实是有自己的一份私心的。

    那就是朱棣作为一个父亲,他想补偿自己注定无法继承皇位的二儿子和三儿子!

    若是换了旁人敢跟朱棣说把三大营给他,朱棣的屠刀早就饥渴难耐了。

    但且不说虎毒不食子,朱棣跟他爹明太祖朱元璋相比,对自己人还是尽力保全的,而在这一点上,朱棣对拼了命帮自己登上皇位的二儿子朱高煦反而确实心里有愧。

    四年靖难,朱高煦是有大功的。

    白沟河大战,朱高煦于百万军中阵斩南军大将瞿能,取其父子首级;东昌绝境,张玉战死,朱高煦带着骑兵把差点被活捉的朱棣救了出来;夹河绞肉机,战局焦灼之际朱高煦率军破阵;藁城血战,朱高煦抗纛当先,燕王大纛和他的双层扎甲都被射成了刺猬;灵璧决战,更是带着重骑一锤定音击溃南军后部,决定了天下归属。

    一场场大战打下来,如果没有朱高煦这位公认“项王再世”,当世武力值第一的绝世猛将,屡屡在关键时刻率领燕军重骑悍不畏死地冲锋打破僵局,朱棣根本不可能走到这个位置。

    所以,归根结底,朱棣定下的这么一个削藩策略。

    也是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日后封了藩王,与子孙后代能有更好的待遇。

    可如今,姜星火只需要一个棋盘,就明确地告诉他。

    他错了!

    如果按现在的宗室俸禄计算,只需要二百年,大明财政就将被彻底压垮!

    无法供养军队粮饷,无法给官员发放俸禄,无力应对任何灾荒或是叛乱!

    如果没有姜星火的意外提示,恐怕今天这个时候,自己和平削藩的政令就已经颁布了,到时候,就意味着大明的国运,被自己亲手缩短了数十年!

    朱棣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解决诸藩问题更好的办法。

    像朱允炆那样对诸藩举起屠刀,朱棣是不可能做的。

    奉天靖难,逼侄夺位,就已经让他背上了如唐太宗杀兄囚父一样的污点了。

    如果再屠戮所有兄弟子侄,那他朱棣不仅是无颜去见朱元璋的问题。

    恐怕在史书上,也会成为万古不易的贼!

    成为比桀纣还要凶残的暴君!

    “朕到底该怎么办?”

    朱棣看着空旷庄严的奉天殿内挂着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喃喃自语道。

    “天下万般事其实都在一个‘事在人为’,是吧,爹?”

    微醺的暖风穿殿而过,明太祖朱元璋画像轻轻飘动。

    而就在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一位身材高大、面上无须的绯袍太监出现在了大殿门口。

    “陛下,道衍大师有奏。”

    第7章 肯定不会被降维打击了

    “马和,你师父派你来的?快呈上来!”

    朱棣闻言精神陡然一震,立即招呼了一声。

    来者非是旁人,乃是内官监太监,也就是后世熟知的三保太监郑和,只不过此时尚未改姓。

    作为道衍大师的关门弟子,马和是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常担任道衍与朱棣之间绝密信息的沟通任务。

    朱棣伸手接过了道衍所写的奏疏。

    “陛下,臣思虑良久,若限制诸藩不致为国之患,唯两策也.”

    朱棣看了一遍奏疏上的内容,一开始脸上的阴霾愈发浓厚,却又渐渐消失不见,转而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

    “好,朕知道了。”

    马和恭敬地低着头,听到朱棣的话后,眼皮抬起偷瞄了一眼朱棣的神色,便又飞快地垂下了脑袋。

    “你先退下吧。”朱棣摆了摆手。

    马和躬身退出了大殿,并顺手掩上了殿门。

    道衍所谓的两策,偏于阴损,但确实是解决未来大明财政被宗室压垮的好办法。

    第一策,是藩王活动限制的更化。

    道衍建议朱棣,把朱元璋时期的藩王活动限制进行部分更化,在朱元璋时期,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国,因此如果没有特殊事件的发生,那么诸藩与皇帝很可能很久很久都见不了一次面。

    而道衍指出,朱棣可以宣布正是因为天家之间不能常见,感情淡薄,因此才会导致建文帝很容易就受到了奸臣齐泰、黄子澄的蛊惑,对自己的骨肉亲人痛下杀手。

    吸取了这一教训,皇帝才打算更化这一制度。

    这些被剥夺了护卫的空头藩王依旧是无诏不得离开封国,但皇帝应该每年轮流召集一定数量,如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藩王及其子嗣入京,与天家亲睦。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

    道衍的真实目的则有些阴损,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其一,让藩王无法长时间待在封地,藩王不在封地经营,当然造反就无从谈起,从根源上杜绝了某些藩王做大到尾大不掉的可能性。

    如果真有哪个藩王胆大包天,想要来一次王上加白,那皇帝只需要等他进京的时候,找个由头让他意外身亡就是了,什么酒后坠水、马车失控、招娼暴毙.办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如果这个想造反的藩王不进京,那就更好了,朝廷可以直接名正言顺地讨伐并消灭。

    其二,藩王只要进京,那总会有不规矩、行不法事的,即便是藩王能管得住自己,又能管得住自己带来的子嗣、仆从吗?

    总会有藩王子嗣去秦淮河上消费时与人争风吃醋,总会有王府恶仆狗仗人势把封地那套搬到南京城来。

    如此以来,如何定夺全都看皇帝的心情和需要,削藩削俸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诸藩自然战战兢兢。

    至于朱元璋定下的御史不得风闻藩王过错奏事,否则以离间天家亲情论处。道衍的意思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贬了御史回头再给他升官,只要做一次,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诸藩手上无兵,仅与子嗣仆从入京,如果限制总人数,只要控制在数十人规模,哪怕诸藩联合起来,也无法在京城发动任何叛乱。”

    朱棣继续看了下去。

    第二策,是不再设置最低宗室等级,同时只给藩王加少量俸禄换取兵权。

    本来,之所以在九代以后宗室供养才会压垮大明财政,是因为宗室繁衍到第九代,人口基数乘以奉国中尉的最低俸禄二百石,最后得出的结果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道衍干脆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

    大明的宗室等级,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共八级。

    既然第八级的奉国中尉是保底二百石俸禄,这个保底俸禄配合海量宗室人口,大明承担不了,那直接就取消最低宗室等级就好了,到了第九代,直接成为闲散宗室,朝廷不再负责供养。

    如此一来,朝廷对于宗室保底供养的压力,将极大减轻,把这个大包袱直接甩了出去。

    甚至,道衍还建议朱棣,可以减少宗室的总等级,比如减少为六级或者七级。

    反正现在大明宗室才传到第一代朱元璋的儿子们和少数第二代朱元璋的孙子们,对于日后第八代、第九代朱家人,那还是快二百年后的事情呢。

    想来诸藩对于这种根本不损害他们现实利益的事情,是不会有任何反对的。而对于大臣来说,如果有哪个顽固的摆出《皇明祖训》,朱棣完全可以给他来一次“棋盘摆米”,给他一点小小的数学震撼。

    到时候,朝廷的文官们,也就自动闭嘴了。

    而藩王们的俸禄,也不应该增加太多,否则会对未来几十年内的大明财政,同样造成压力。

    “道衍大师妙计!”

    朱棣朱棣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嗯~不愧是为朕出谋划策多年的道衍大师,有了这两条计策,想来就能完全破解二百年后大明受供养宗室的压力,而导致的财政破产了!”

    朱棣摸了摸胡须,沉吟片刻后,觉得道衍献上的两条计策确实可行,唯有其中的只给藩王加少量俸禄,可能不太好办。

    毕竟,大明的藩王制度,跟西汉和西晋并不一样,藩王都是有实兵而无实国的。

    名义上藩王们的封国,实际上都是朝廷官员在管理,藩王真正的核心利益,是三护卫!

    而朱棣想要仅靠多增加少量俸禄,就和平地剥夺藩王的三护卫兵权,恐怕还是会激起不满。

    不过即便有些缺憾,但朱棣认为道衍的两条计策,也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解决办法了。

    朱棣觉得,姜星火能给出的解决办法,恐怕也是这两种思路,或是其中之一,或是某些变种,不太可能再有什么其他的内容。

    毕竟,削诸藩兵权这件事,诸藩与皇帝之间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的。

    就像是姜星火所说,想解决,就得加钱。

    世界上怎么可能存在不加钱,不动刀兵,诸藩又能心悦诚服地交出兵权的事情呢?

    姜星火能做到?

    不可能!

    “哈哈哈哈!”

    朱棣心情畅快之下,甚至难得地在无人的殿中放声大笑。

    朱棣非常确信。

    ——这次去听课,肯定不会被降维打击了!

    第8章 原来跟道衍水平差不多啊

    “你说诏狱能越狱?”

    “不错!”

    “那我们在狱卒边上大声密谋是不是不太好?”

    朱高煦松了松筋骨,发出发出咔咔作响的声音,然后看向对面站着的人。

    “.”

    狱卒识趣的离开了。

    朱高煦拿着笤帚,姜星火拿着簸箕,正在清扫监牢外的院子。

    此时正值夏末清晨,还没到日出之时,天气有些微凉。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