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kzd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国师 > 大明国师 第21节
    “马和,吩咐五城兵马指挥司和应天府衙门,全力协助锦衣卫。”

    “遵旨!”

    纪纲和马和对视一眼,行礼答道。

    两人正欲出去开始行动,朱棣却又吩咐道。

    “再给朕把忠义卫调过来,朕亲自带队!”

    “陛下!”马和一时惊诧。

    朱棣双手拧在一起,拄着刀,厉声喝道。

    “去!”

    马和与纪纲心中一凛,再不敢出声劝阻。

    不多时,大量披坚执锐的甲士成建制地出现在诏狱外。

    忠义卫是朱棣还是燕王时期,在靖难战争过程中,把原燕王府卫士、收编的蒙古鞑官,乃至投降过来的松潘游骑,混编在一起的亲卫力量。

    人数不多,不过三千余人,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既能披六十斤全身扎甲列阵步战,也能马战冲阵十余回合而不溃,战斗意志极为坚韧。

    东昌之战中,朱棣便是带着这支部队绕后冲击洪武名将何福的中军,深陷数万大军重围,依旧能杀出一条血路。

    朱棣更是重现张辽威震逍遥津故事,听得忠义卫骑卒一句“燕王欲弃我乎”,便回身纵马杀透追兵,拉着骑卒上了自己的马并且全身而退。

    也正是如此,当朱高煦看到忠义卫出现的时候,就知道事情大发了。

    哪怕朱高煦智力水平再平庸,这时候他也知道,他从师姜星火的事情已经被朱棣知道了。

    至于为什么知道,可能是自己那封明显不是自己水平能写出来的奏折暴露的,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

    而且毫无疑问的是,朱棣非常重视姜星火!

    朱高煦看着几个孔武有力的宦官在给朱棣披甲,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不安,他试探着对背对着他的朱棣说道。

    “爹,俺也跟您去找找吧。”

    “伱不用找。”

    朱棣看着系在胸口上的胸甲,柳叶状的甲片反射着幽深的光泽,他冷冷地说道。

    “你就在诏狱里好好蹲着,朕这次让你蹲一辈子。”

    吞肩系紧,朱棣用手扭了扭裙甲,确认活动自如后,从宦官手中接过自己的长刀,拔出了鞘,暗金色的长刀上满是微小的划痕。

    “这是你姥爷徐达大将军传给朕的刀,万年陨铁锻出来的,朕本想传给你,现在看来……哼!蠢货一个!”

    说罢,朱棣收刀回鞘,穿着与其他忠义卫士卒一般无二的扎甲向诏狱外走去,门口自有一匹汗血宝马等候。

    “百户为一组,大索南京城!”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高煦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父皇仿佛出征一样,去亲自带兵搜索姜星火。

    半晌,方才锤了锤自己胀痛的脑袋。

    可他还是想不明白,父皇怎么能对姜星火这么重视?

    朱高煦当然不知道的是,一大早大皇子朱高炽就进宫汇报了基于两税法改良出的田地制度,朱棣听后龙颜大悦,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不说彻底摆脱王朝周期率吧,用这套田地制度方案最起码可以比较有效地抑制田地兼并,同时避免‘两册’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及时清查人口和田地进行更新,而彻底沦为摆设。

    没准用了更靠谱的田地制度,能让大明的国运挺到下次农业技术进步呢?

    朱棣怀揣着这样美好的梦想,很有兴致地射了三筒箭,随后才来的诏狱。

    而一到诏狱,就发现,姜星火丢了!

    朱高煦丢了都不要紧,朱棣又不止一个儿子,就当在靖难的时候捐躯了,可姜星火姜老师不能丢啊!

    出题的姜老师丢了,谁来告诉他大明如何走出王朝周期率这个困境的答案?

    第31章 接着奏乐,接着舞

    午后。

    黑云压城。

    如闷雷般的马蹄声踏过青石板路,惊起了在土墙破瓦间筑巢的杂毛鸟,扑棱棱地飞向天空。

    南京城内家家户户紧闭门扉,幼童们被父母捂着嘴,唯有胆子极大的,才敢从门和窗户的缝隙中窥探一二。

    数月前抓捕建文奸佞时,同样的铁骑四出,而随后就是剽悍的燕军士卒们破门而入,显然这给城里的人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而宫城城墙根上,草创的内阁同样得到了消息。

    “你说什么?忠义卫都出动了?”

    出来透气的杨荣,正巧遇到了应天府派来的佐官,听了报告一时犹疑不敢下判断。

    而内阁值房,其他的几位学士也纷纷望来。

    今日当值的是解缙、金幼孜、胡广、杨荣四人。

    明朝初年,所谓“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永乐内阁更是如此,七个人里有五个江西老表,换言之,除了浙江人黄淮和福建人杨荣,全是江西人。

    但虽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人人各有不同却是真的。

    譬如同样是吉安人,杨士奇沉稳擅谋、解缙恃才自傲、胡广持重惜身、金幼孜孤臣骨鲠不一而足。

    而他们的个人特点,则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几位怎么看?莫不是有逆党叛乱?”

    杨荣回头刚问完,就觉得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在了江西口音中。

    金幼孜皱眉道:“那是陛下的亲信部队!一旦出动,绝非小事!”

    “先问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再禀报与陛下吧。”而胡广则忧心忡忡。

    不多时,各方消息汇集而来。

    永乐帝不在宫中,而是就在忠义卫军中,忠义卫出动也并非出现建文余孽的叛乱,而是在全城搜捕一个从诏狱里越狱而出的死囚。

    永乐帝、忠义卫、诏狱、死囚。

    四大要素一合计,这不就是妥妥的二皇子朱高煦越狱打算兵变图谋不轨,被永乐帝发觉全城追捕?

    内阁几人面面相觑。

    自古以来,朝廷派系林立,各有利益诉求。

    内阁眼下当值这几位,金幼孜是铁杆帝党,解缙和杨荣都站大皇子,胡广则是谁赢站谁。

    矛盾总是有的,敌我也并非按非黑即白的立场划分,这件事我支持你,那件事就反对你,也是内阁常态。

    而说起人来,比方说解缙,他出身高,科举又是江西解元,含金量是一等一的,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翰林学士,自视甚高。

    而像内阁的其他人,大多数都是翰林编撰,青袍和绿袍虽说差距不大,但官大一级就是大一级。

    解缙认为,只有像自己这种德才兼备之人,才有资格执掌内阁。

    所以他一直想把内阁变成自己的私人领域,任何事情,只需通知自己便够了。

    可现实往往很残酷。

    因为解缙不仅没有执政经验,更缺乏独揽大权、整合党羽的魄力和手腕。

    而在内阁诸位学士、编撰当中,除了解缙,大器晚成的金幼孜反而最有希望坐上内阁第一把交椅的。

    倒不是什么其他原因,而是金幼孜不管谁是储君,他只认朱棣。

    金幼孜是个军事参谋型人才,又擅长刑狱诉讼方面,业务能力很强,非常得朱棣喜欢。

    解缙看金幼孜不顺眼,而金幼孜也觉得解缙碍眼——伱既然有这等野心,干嘛还要跟别人事事闹着别扭?

    这些念头虽然转瞬即逝,但金幼孜仍旧将目光投向了解缙,询问道:“解学士以为,咱们该怎么办?”

    解缙狂傲归狂傲,关键时刻却是个能下决心的:“去通知大皇子殿下!”

    听了这话,胡广几乎气急败坏:“去通知大皇子?大皇子知道消息不会比我们晚,现在我们去通知大皇子,陛下会怎么想?”

    墙头草胡广的话没说完,那就是,如果真的是二皇子兵变,永乐帝亲率忠义卫抓捕镇压,这时候他们多此一举地禀报大皇子,那大皇子到底动不动?动了会被永乐帝怀疑同样要夺权篡位,不动那么内阁的集体地位就尴尬了,这是永乐帝的内阁还是大皇子的内阁?

    “陛下没有安排,我们就守在内阁,不能动!”金幼孜斩钉截铁,同样不同意内阁擅作主张。

    而杨荣却在胡广的惊愕眼神中,发表了反对意见。

    “我去通知大皇子,事后陛下问起来,我负责!”

    “勉仁兄!”胡广不敢多说什么,只好喝了一声杨荣的字。

    杨荣微微颔首示意,同时扭过头对解缙说:“解学士,你是内阁里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理应坐镇内阁。”

    又对金幼孜说:“退庵兄,国家有事,便是不能扶大厦之将倾,身为内阁也是要做事的,你是我们几人里唯一知兵的,内阁也少不了你协调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就让我去吧。”

    金幼孜眼神复杂,最终点了点头。

    杨荣甩了甩绿袍,向大皇子府邸走去,没人看到他脸上快要藏不住的笑意。

    而等杨荣走得远了,解缙却忽然一激灵。

    “杨荣!狗贼!抢我功劳!”

    解缙这才想起来,为什么自己几人就先入为主地推测断定是二皇子意图不轨,永乐帝亲自率兵搜捕呢?

    诏狱里分量级的死囚可不止二皇子一个啊!

    “姜星火!一定是姜星火!”

    解缙又气又妒。

    气的是,自己素来以思维敏捷着称,如今却没反应过来,一时疏忽被杨荣抢了在关键时刻对大皇子表忠心的头功。

    妒的是,那该死的姜星火,在永乐帝的心中竟然有如此之高的地位。

    忠义卫出动,满城搜捕!

    只为找一个姜星火!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