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kzd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异时空-中华再起 > 第549章
    号外虽然很薄,可刊登的消息却让人激动不已。

    德克德黑是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一名王公后代,他的父亲达延在一八六八年投降新成立的中国后,因为俄罗斯的煽动,起来叛乱,当时草原上拥有各路叛军三万之众,漠北大草原到处狼烟四起,扎萨克图境内汉人被杀的千里无一人。一八七一年,俄罗斯战败后不久,达延在乌里雅苏台外被围剿他的海外军团击毙,残部只得投降。达延死后,漠北喀尔喀动乱算是平定下来。

    自从一八六八建国后,当时的中央领导极为重视两北——东北、西北。东北为黑龙江、吉林、库页岛,西北是新疆、因中俄战争从俄罗斯手中解放的布鲁特浩汗、哈萨克、布哈尔(这三地统一为一个行政区域,为西域省)。为了维护两北局势安定,在祖国大开发的口号下,大量汉族迁移到东北和西北去。到一八九五年,五百万汉族进入东北,三百万汉族进入西北,加上建设铁路的百万民工,在两北汉族将近千万之数。对那些移民,一八九五年后政府每年要贴进去大笔资金。从一八九五年以后,朝两北移民潮流有所回落,不过每年也有数万汉族通过新建立的铁路进入两北谋生,另外新加入中国国籍的各色人等有些因为语言、适应能力等等原因在中原难以立足,这些人也纷纷朝两北迁移过去。现在的东北、西北以前土著居民比例已经很小了。

    跟东北、西北相比,漠北的喀尔喀就显得特殊许多,东北有大量的森林,无尽的矿藏,西北有黄金,有煤炭,还有战略资源石油。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漠北有戈壁、沙漠,还有不用风吹草低就可以看到牛羊的大草原。这片土地抚育了成吉思汗,在百万喀尔喀人心目中,他就是神居住的土地,如大规模朝漠北移民过去,很容易激起当地民变。当时中央政府因为喀尔喀的特殊情况,允许漠北喀尔喀四部(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三音诺颜汗部、扎萨克图汗部)保留高度自治,自治原本是照顾喀尔喀蒙古人,加上内地各项建设需要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财力,中央也没那么多精力将目光投到漠北大沙漠中,为此,只要漠北不闹独立,那些蒙古王爷就可以保留清朝时他们所拥有的各项权利。自然,王爷的任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批准才行。

    漠北喀尔喀人不过百万,能维持现状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情,于是中央与地方平安度过了三十年。三十年后,漠北再次出了乱子。

    西北与东北大量移民未发生大的意外后,政府认为解决漠北喀尔喀时机到了。先移民再改土归流,让自治的漠北完全溶入中国。

    大规模移民一开始就问题丛生。那些王爷也不是笨蛋,他们无法忍受自己的权力被人剥夺,于是移民与喀尔喀人之间必然发生众多矛盾,很多地方发生了大规模械斗。和中国十分“友好”的邻国俄罗斯手又痒痒了,当时俄罗斯的尼古拉二世身边都是一群肆无忌惮的冒险家,这些人与尼古拉二世一样骄横自大,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同时他们又对自己在三十年前的战败恨之入骨,加之黄俄罗斯的梦想深深溶入俄罗斯人骨子里,见漠北有机可乘,一九零二年五月,这些热心的邻居打着帮喀尔喀人排忧解难的名头派出三千名所谓鞑靼志愿军进入漠北“帮助”喀尔喀人追寻独立、自由。

    在俄罗斯人怂恿下,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三音诺颜汗部、扎萨克图汗部先后叛乱,那些王爷先后宣布脱离中国,并于一九零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宣布建立君主立宪的大蒙古汗国,建都乌里雅苏台,并且在宣布建国当天,请求伟大的邻邦俄罗斯出兵帮助他们讨伐窃据喀尔喀土地的“黑大爷”(黑大爷指中国汉族)。

    对漠北喀尔喀的叛逆行为,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很快于一九零二年的五月二十三日在议会通过出兵平叛法案,调动内蒙的骑兵第一军、东北的第十军、西北的第七军,三个军包括后勤十五万人携带三百二十四门火炮、四百三十二挺机枪,从三个方向进入漠北平叛。

    不甘示弱的俄罗斯在中国军队进入漠北后,也朝在漠北的鞑靼志愿军派出了援军。这些援军不再是什么鞑靼人了,全是些深目高鼻的纯种俄罗斯人,第四十一骑兵师、第二十二炮兵旅在六月一日从唐努乌梁海进入漠北,在他们后面跟着俄罗斯西伯利亚第一、第二军九点八万人。

    俄军进入漠北军队携带了一百四十八门火炮,机枪十二挺,虽然俄军装备的步枪是当时世界上很先进的一八八九式弹仓步枪,而火炮也是比较好的一九零零式七十六毫米速射野战炮,可跟中国军队相比,在武器方面俄军没有占到任何优势。

    人数方面,中国军队是俄军的一点三六倍,火炮上中国军队比俄军多二点一八倍,机枪上中国军队更是多出了三十六倍,俄军唯一有利的就是当地那些喀尔喀王爷支持他们,还有中国因漫长的补给线,并不想将战争扩大到完全占领俄国,只是将战争限制在漠北境内。不过在中国军队无法扩大战争规模同时,俄军同样深受运输线过长之害,在运送十万军队到漠北后,他的补给线无法再满足更大规模部队投入到战场上去了。

    为了漠北,中国军队与俄罗斯在大草原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斗规模很快从旅级战役扩大到军级。到了一九零三年九月,入冬前在漠北大草原上,围绕着乌里雅苏台,六万中国军队与同等规模的俄军及两万喀尔喀叛军展开了一场大会战。为了争夺乌里雅苏台,在漠北其他地方还有七万中国军队与三万俄军及一万喀尔咯叛军撕杀。

    堑壕战,草原上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堑壕,从空中望下去,仿佛如一张巨大的蛛网将乌里雅苏台牢牢围住,对任何一方来说,进攻都是一件噩梦般事情。会战打了四个月,俄军动用了两百余门火炮,而中国军队动用了各种口径火炮三百余门,战场上整日浓烟滚滚,硝烟将太阳遮蔽起来,任何一次冲锋都意味着数百生命化为飞烟。

    零三年十月,中国军队在付出重大代价(中国军队伤亡一点三万人,俄军伤亡一点四万)后,将乌里雅苏台与其他地方完全切断了联系,八千叛军,三点五万俄军陷入重围中。

    围绕着被围困在乌里雅苏台的俄军,为了救援他们,将他们解脱出地狱,俄罗斯纠集败退下来的军队,还有新成立的西伯利亚第三军共九万之众从唐努乌梁海朝围困着乌里雅苏台的中国军队发起冲击,俄军是不惜血本了。而中国方面在保留对城内守敌必要压力同时,将绝大多数部队调到外围打援,拼了性命奋力阻击敌人。

    在机枪和大炮面前,俄军的进攻到十二月底彻底破灭了,信奉“子弹是笨蛋,刺刀才是好汉”的俄军在机枪面前尸横遍野,三万俄军士兵倒在了通往乌里雅苏台的道路上,可他们距离出发地不过推进了三十公里,离乌里雅苏台还极为遥远着呢!与俄军重大伤亡比起来,处于守势的中国军队伤亡就小很多了,八千将士血染沙场,同时新补充到前线的战士有三千多因为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失去战斗力。但部队并没有失去战斗力,并且在俄军最后一轮冲破防线的企图破灭后,适时发起了反攻。丧失了进攻能力的俄军在中方军队大反击中溃退回出发地,十二月三十一日,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前,俄军任何援救乌里雅苏台的企图均宣告破产。到零四年一月,弹尽粮绝的被围俄军放下武器投降,整个乌里雅苏台会战以中方获得最后胜利告终。

    乌里雅苏台会战是中国军队在建国后打的最为艰苦的一场会战。中方先后投入二十万军队(包括补充兵力),而俄罗斯先后投入到战场军队达到二十五万。战斗中中国军人伤亡达到六万,俄军伤亡八万,被俘三万。对交战两方来说,这场战斗都让双方打的精疲力竭。

    俄罗斯在乌里雅苏台战败后的第三天国内爆发了基辅、高加索工兵起义,起义虽然当天就被镇压下去了,可这却对尼古拉二世敲响了警钟。战争如长期化,恐怕用不着中国军队打到莫斯科,那些愤怒的群众已经会将整个帝国投入到熊熊烈火中,彻底埋葬伊凡四世建立的伟大的罗曼诺夫王朝,为了王朝的延续,尼古拉二世不想再在漠北打下去了。

    大规模的战斗同样让中国政府显得疲惫不堪,这倒不是说国内有什么反战言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是这场在漠北的战争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可现在那些金钱却流水般渗入漠北沙漠,被沙子吸个干干净净,如战争扩大,或者不用扩大,只要这种规模的战争再多打几年,财政收入就要变成负数了。国家领导不光要考虑领土完整,同样还要考虑可持续性发展,总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与俄军在漠北大地的战争中。

    当尼古拉二世通过德国威廉皇帝当中间人,寻找与中国停战可能时,中国也很及时地抓住了这根橄榄枝。战场上枪声减弱了,四月,两方在柏林开始了关于停战与交换战俘交涉。三个月后,一九零四年的七月两国在柏林签订了柏林条约。条约规定俄军必须在条约签订后于一九零五年一月一日前,全部撤离中国的漠北土地;俄罗斯对自己挑起这场战争必须负全部责任,赔偿中国军费三千万金卢布,赔款必须在一九零四年十月前付清;交出俄方手中保护的制造分裂的喀尔喀王爷,不得再插手中国内部事物,在条约签订后双方于四个月内释放全部俘虏。